2019—2020学年度上学期圆满结束了,各学科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,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,教研氛围浓厚,成果显著。我们坚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中心,以落实教学常规为基础,以加强课堂教学和教材研究为重点,以教研组建设为载体,进一步强化研究、指导、服务和管理的功能,努力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,加大教学研讨力度,坚持科学育人,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。
一、学习课程标准,把握教材内容。
学习《新课标》和统编教材说明,了解统编教材特点,把握各学科教学的方向。教师通读《教师教学用书》中的教材说明,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教学要素。同年级老师集体备课,利用好单元整合备课的资料。
二、抓好常规教研,扎实开展工作。
在校内教研活动中,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定好该组的教研计划,写好教研记录,学期末做好教研工作总结。要求每位新参教的教师一学期内必须讲一节公开课。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,本学期我校共举行教研活动16次,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成果。
三、有效开展教研活动,提高教师专业水平
(一)名师引领,学习创新。
1.观看名师上课,让名师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。老师们学完以后都写出了教学反思,领悟名师课堂的精髓。
2.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。我校每学年外出培训学习达百余人次,先后到过北京、广州、厦门、成都、深圳等地,经常参加省市内教研,学习的教师写出反思体会,回到学校对其他老师进行二次培训。
(二)深入课堂,听课评课。
1.各级教学能手上示范课,青年老师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节教研课,新参教教师每人一堂汇报课。
2.各级教学能手上示范课,对刚参教的青年教师起到引领作用。
3.青年老师每学期每人上一节教研课,提高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,他们逐渐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。
4.新参教教师每人一堂汇报课。
(三)师徒结对,共同提高。
“青蓝工程”的建设把“传---帮---带”的工作融入到我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中,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,快速成长,在传帮带的教学中,青年教师茁壮成长,成为教学的好手。
(四)网络教研,及时沟通。
本着提高效率、思维碰撞的初衷,我们采取了网络教研的模式。网络教研让大家及时沟通,在网络上进行思维碰撞,提高了教研活动效率。
四、定期进行集中教研,为教师创造研究平台。
为了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,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,分学科、分时间、分地点举行。教研活动形式多样,集中学习理论,了解教研动态,观看优秀教学录像并进行讨论评析,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。开设教学研讨课、集中评课,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,推进教学经验。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风采,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,有价值的经验值得推广、研究;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,学校教研氛围浓,我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,数学教研,英语教研和综合教研,分别设于每周二下午,周三下午,周四下午和周五上午。
五、集中教研与分散教研相结合,推进教研成效。
我们教研形式采取了集中于分散相结合,以集中为主,以分散为辅,分散教研室教师利用空课时间、下课时间相互交流,一事一议,一事一论,将功夫用在平时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。
六、总结教研,不断反思,不断提高。
教研活动结束后,教师们都非常注意总结经验,这一学期老师们按照要求写好教学计划,撰写教学反思记录,同时能够用“美篇”教师们的教研及时反馈出来。
“美篇”是校本教研的一大亮点。教研结束后,老师们用“美篇”来记录听课过程,总结听课教学反思,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。
七、成长之路,硕果累累
1.学生不断成长
杨翌旭、李兴铭等多名同学被评为2018年潍坊市中小学生“读书之星”。李兴铭、杨翌辉、吕鑫滢等同学寿光市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,在潍坊市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。2019年2月杨翌旭等多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,2019年12月,学生桑艺萧、李兴铭等同学的读后感在“新华杯”比赛中被评为一等奖和二等奖。
2.教师不断发展
(1)王欣红、宋晓妍等青年教师在教师大比武获一等奖。
(2)高哲辉、王欣红等老师潍坊市一师一优课。
(3)张聪等老师获师德演讲比赛一等奖。
(4)注重课题研究。2019年8月郭建富、郭玉虹、李华《动态修改作文》,李华、郭玉虹、王翠翠自主创新项目《分步达标作文评改模式研究》的潍坊市实验课题结题。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教育部规划子课题《小学生写作提升课程研究》及潍坊市课题《构建生态写作课堂 分步动态评改作文》《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》《小学作文高效评改策略研究》正在研究中。2019年12月郭建富、李华、郭玉虹等多名教师获得寿光市教学成果三等奖。
2020年7月10日